
根據台灣癌症挂號中間統計成效顯示,隨著近年來醫療精進,跨越50%的新發癌症病友,存活率都高於五年,但癌症病友中,約80%有勾當難題的問題,例如行走、彎腰取物、搬運物品等,50%的病友會自發有嚴重的勾當難題,而「癌因性疲勞」則是影響舉動最常見的緣由之一。
Facebook讚好 Facebook買讚好買癌因性疲勞界說為延續性且主觀感覺因癌症或醫治激發身體功能、情感與認知的疲勞,並已影響一般糊口功能。世界衛生組織訂出11項癌因性委靡的診斷前提(如下圖),只要曩昔一個月內有一連兩週,天天或經常呈現個中6項以上的症狀,即可診斷為癌因性委靡。

癌因性委靡影響層面普遍,除了影響生涯品質,也可能造成癌症醫治間斷而降低存活率。是以在癌症的急性或慢性期都需要針對癌因性委靡進行復健醫治,以達到最好的治療結果。
影響癌症病友糊口品質的主要因素在於舉動功能的毀傷水平,活動功能毀傷可能泛起在全部病程的任何時間點,包括急性期 (診斷與接受治療的過程當中) 與慢性期 (罹患癌症多年,但症狀已藉由手術、化學或放射醫治等體式格局控制病情)。在急性時代,癌症可能造成病友勾當功能的下降與衰弱,例如腦癌的病人由於中樞神經系統毀傷,產生感受動作功能受損、肺癌造故意肺功能障礙,使得活動耐受度下降、癌症引發的疼痛,或情感和睡眠問題進而影響舉動意願等。
另外,在治療過程當中,病友所接管化學或放射治療,有可能產生毒害神經的影響、甲狀腺機能消退、慢性器官衰竭、貧血、傳染等,進而影響病患舉止能力;並且,當癌症激發的症狀遭到節制後,在急性期所激發的舉動功能下降狀態會延續在慢性期呈現,再加上病友們缺乏准確的復健概念,遍及認為歇息為最好的復原方式,因此造成舉動功能加倍惡化。
很多研究證據已顯示,運動可以或許改良癌症病患的癌因性疲憊。運動醫治可保持癌症病友的動作能力、增進活動耐力與恢復平常生涯自理功能。對於正在接受化學醫治的病患,建議天天進行三十分鐘的有氧活動,可有助於減少癌因性委靡與改良情緒問題;合併阻力運動、推拿與放鬆,若每週最少9小時,而且持續進行6週,可以增添病患的肌力、耐力、減低癌因性疲憊與疼痛,增進糊口功能。
活動治療前必需評估包括病患的疾病狀況與運動禁忌,例如血小板數目、血紅素、是不是有骨轉移、嚴重傳染等,由物理治療專業提供癌症復健運動建議。
(本文作者林盈蕙為臺灣大學物理醫治學系研究所第9屆結業生,現職為臺大醫院復健部物理治療手藝科物理醫治師)
(中時電子報)
文章來自: http://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71016000008-260418